沒有意外的緣分

上次允諾要寫篇關於緣分的文章,但是當要認真下筆又十分困擾。腦中想了很多,卻無法形成文字。

真的不知從何說起呢。
那就從,緣分通常是來自人與人的交流說起好了。

最初的緣分總是父母。從家人開始,然後如樹狀圖一樣的分支出去,你在哪家醫院出生,你就和那裏的醫生護士有了緣分;你在哪間幼稚園裡嚎啕大哭,你也和那時的玩伴有了緣分;然後每所你待過的學校;你錯過的公車,上面也許有你錯過的人;你雨天忘記帶傘而在屋簷下聊天認識的人。

我覺得緣分像是一條繩子的兩端,若我們只看前端,好像似懂非懂、解釋不出什麼。很多因果必須繼續朝繩子的後端看,才能開始見到繩子的全貌。牽一髮動全身的感覺。

我高中就讀私立學校,升學壓力和傳統教育的壓迫是很大的。那時候最想要得到的就是一種自由。我記得我很喜歡一本叫做《GO!來去芬蘭讀書》的書,當時的作者是一個和我年紀相同的高中生,他高二的時候休學一年,到芬蘭念了一年的高中,然後回到台灣把所見所聞記錄下來。從教育面、人生態度、風俗民情、氣候、人的面相討論。

我猜作者可以寫出引人入勝的文字(至少對當時的我來說),部分原因是他也在台灣緊迫盯人的教育底下長大,離開台灣的讀書方式,得到一種自由,想必是欣喜若狂。而得不到自由的我,只能看著他的文字和圖片,內心嚮往著那種少年壯遊。

緣分無所不在,前陣子為了準備一個報告而剛好調查到了芬蘭。莫名的這本書就浮上心頭,我就十分好奇的上網查了作者現在在做什麼,發現他也進入了政大,現在小我一屆。而且我和他的臉書有一個共同好友。說巧不巧,資料查完的隔天我外出買飯,就在路上看到他了。我心裡面驚呼連連。(我裝作鎮定跟在他後方一陣子,差點沒衝向前說我是你的粉絲)
這是什麼樣的一個機緣?

再說一個我看金馬影展的例子。
雖然我對電影很有興趣,但是我總狠不下心買影展電影票,原因之一是要離開學校讓我覺得很困惑,原因之二是我很難有閒錢去買票,也很難向我媽解釋我不務正業的行為。總之,我不從自己買過影展的票,多半是送的。

兩個禮拜前,我看了一部美國的電影《在愛裡》。這是由一門電影與政治課的郭力昕老師請我們看的。他給了我們近十部的片單,讓我們自己挑選想要看的電影。我掃過一遍片名,第一眼抓住我的就是這部《在愛裡》(我就是有點膚淺!)然後我就挑了這部片。後來才知道這是一部同志家庭片,後來才知道這部片有映後座談會,後來才知道導演親自從美國來到台灣,後來我發狂地問了幾個英文問題,後來我還得到導演照相的機會。

這是緣分?我覺得這是沒有意外的緣分。

我可能沒選到那門電影與政治課,這樣我就不會有票;我也可能沒挑那部片,這樣我也看不到那部片;我也可能不會在那個時段看電影(雖然導演每場似乎都有去);我也可能看完片就走了,這樣我也不會參加座談會;我也可能沒攔截到導演,這樣我也沒有合照。

也許本來導演會吃壞肚子,所以無法參加座談會。也許我遲到超過20分鐘無法進場。也許我把票搞丟了,也看不到。也許前一天我睡得很差,看電影的時候睡的很舒服。
但這些都沒發生。

我覺得這就是緣份。

我和我的室友們,我和我的老師們,我的朋友們。我們都以一種選擇和被選擇的方式連結再一起。我選擇你當我朋友,你也選擇我。我選了這堂課,所以你教了我。這都是我自己選擇的。

我覺得這就是緣分。
而且,都沒有意外。




留言